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442、有无之法,大道愈明 (第5/6页)
是回光不同于见性,是有“反馈”的。 他是大明皇帝,天然就有优势,功成身退之时,也能无古今就是了。只不过参悟有限,无法在坐忘上一一印证,入静的修为,可能就难以攀上去了,得用水磨工夫才好。 眼珠一转,嘉靖觉得问了见性,不妨让张执象把入静的境界也细分一些。 便笑道:“安平说了见性,不妨也说说心斋、坐忘?” 张执象挠头,这个肯定要三丰祖师来说才最好,不过一通百通,他来说,也是一样的,便言道: 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回曰:‘敢问心斋。’仲尼曰:‘若一志。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,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。听止于耳,心止于符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虚。虚者,心斋也。’” “首先要有志,不然心志不坚,外物萦绕,是无法静心的。” “故而,心斋可分为:存志、心符、集虚。” 《庄子·大宗师》云:“堕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。” “有注言:夫坐忘者,奚所不忘哉?即忘其迹,又忘其所以迹者,内不觉其一身,外不识有天地,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。” “所以,坐忘首先要忘掉心迹,并忘掉为什么要起心迹。故曰‘无迹’。” “无迹了,才能内不觉其身,外不识天地,所以才能旷然,旷达、浩大、豁然,是心与天地的连通,便是‘旷然’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